当我在影院里坐立难安地看完《无名之辈:否极泰来》时,心中真是五味杂陈。走出放映厅,打开手机看到它惨淡的票房数据,那份复杂的情感最终化为一声长叹。
七年前,一部没有大明星、没有高成本的《无名之辈》,凭借着对小人物命运的精准刻画和那份生猛的黑色幽默,硬生生在中国电影市场杀出一条血路,狂揽7.94亿票房,成为中国影史教科书级的黑马。
我们记住了那个一心想当协警的保安,记住了那对“憨匪”兄弟,更记住了那个瘫在轮椅上,用最毒的语言嘶吼着对生命最深渴望的马嘉旗。那些底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,那份在尘埃里开出花的尊严,曾深深地击中了我们每一个人。
因此,当得知这部电影在七年后终于推出续集时,所有影迷的期待值都被瞬间拉满。我们以为,七年磨一剑,导演和编剧一定憋了一个真正的大招,准备再次为“无名之辈”们立传。
然而,现实却给了所有满怀期待的观众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这还是《无名之辈》吗?情怀滤镜被击得粉碎
如果你是抱着寻找前作彩蛋、延续角色故事的心情走进影院,那么恭喜你,你会体验到彻头彻尾的失望。因为这部所谓的“续集”,除了挂着同样的名字,用了同样的男女主角,在内核、故事、人物乃至情感上,与前作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。
故事背景从我们熟悉的山城,被莫名其妙地搬到了东南亚。任素汐饰演的女主成了一名电视台导演,为了报复出轨的渣男前任(章宇 饰),竟设计了一出名为《超级整人王之渣男再见》的整蛊综艺。
整个故事,就是围绕着节目组如何用“假绑架”来戏耍毫不知情的男主,看他在生死考验面前出尽洋相,以此来达到“手撕渣男”的爽剧效果。
看到这里,想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满头问号。那个充满烟火气和江湖义气的《无名之辈》去哪了?那些让我们又哭又笑的平凡人去哪了?七年的等待,就换来了一部拙劣模仿《消失的她》的“东南亚整蛊真人秀”?
这就引出了第一个直击灵魂的讨论点:一部续集,在完全抛弃了前作的人物、故事和精神内核之后,它还有资格被称为“续集”吗?这究竟是创作上的大胆革新,还是一种消耗情怀、投机取巧的“IP诈骗”?
国产片的“捷径”依赖症:当创作变成了拙劣的模仿
如果说剧情上的“背叛”已经让人难以接受,那么其背后暴露出的创作思想,则更令人感到悲哀。
很显然,《无名之辈2》的创作团队,眼红于近两年“女性主义+悬疑反转+手撕渣男”题材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。他们似乎认为,只要把这些“流量密码”简单粗暴地堆砌在一起,就能轻松复制下一个《消失的她》的票房奇迹。
他们天真地以为,观众想看的只是一个标签、一个口号、一个可以发泄情绪的靶子。于是,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前作最宝贵的财富——真诚,转而走上了一条看似聪明,实则无比懒惰的“捷径”。
然而,创作者们似乎忘记了,观众的审美是会疲劳的。当市场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“大女主复仇爽剧”时,再精妙的反转也会变得索然无味,再响亮的口号也无法再引发真正的共鸣。
而市场的反应,也印证了这一点。上映第二天,影片的单日票房就暴跌至644万,排片占比高达9.1%,票房占比却仅有可怜的4.2%,上座率全线垫底。累计票房3880万,与前作7.94亿的辉煌相比,简直是断崖式的崩塌。
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:“女性主义”题材真的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了吗?还是说,观众疲劳的并非题材本身,而是那些打着旗号、实则内容空洞、制作粗糙的投机之作?
观众用脚投票:谁在用心,谁在敷衍,一目了然
与《无名之辈2》和同样表现不佳的《恶意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同期好莱坞大片的逆势崛起。
《侏罗纪世界:重生》凭借顶级的工业特效,上映5天豪取近3亿票房,稳坐暑期档头把交椅。而另一部不被看好的《F1狂飙飞车》,更是凭借超硬的质量和极致的视听体验,上演了票房逆跌的奇迹,豆瓣评分飙升至8.6分,总票房极有可能突破4亿大关,成为年度最大黑马。
这难道说明中国观众又重新“爱上”好莱坞了吗?不尽然。这只能说明,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在电影票价不菲的今天,大家更愿意为“电影感”买单。谁在踏踏实实搞重工业特效,谁在真情实感讲故事,谁又在投机取巧、企图用话题收割票房,观众心中有杆秤。
当国产片动辄宣称耗资数亿,拍出来的却还是家长里短、情情爱爱,钱花在了观众看不见的地方;而好莱坞则把每一分钱都砸在了视听奇观上,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,是手机、电视永远无法给予的。这种选择,其实再正常不过。
《无名之辈》这块金字招牌,从无数黑马中杀出重围,靠的是真诚。而如今,它被续集亲手砸得稀烂,输掉的,也恰恰是这份真诚。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失败,更是对所有迷信“捷径”、不尊重观众的电影人敲响的一记警钟。
那么,你认为是什么毁了《无名之辈》这个IP?是盲目追逐热点,还是彻底抛弃了初心?欢迎在评论区,留下你的真知灼见。
华夏配资网-配资炒股首选-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-最新上线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